1、施工準備
1.1技術準備
1.1.1砌塊砌筑前應做好技術交底工作。
1.1.2墻體砌筑前必須熟悉圖紙,做好相應的施工準備。
(1)放好砌體墻身位置線,門窗洞口等位置線,經(jīng)驗線符合設計圖紙要求,預檢合格。
(2)按砌筑操作需要,找好標高,立好標尺桿。
(3)配置異形尺寸砌塊。
1.2材料準備
1.2.1空心磚、砌塊的品種、強度等級符合設計要求,并規(guī)格一致、色澤均勻、邊角整齊,符合材料規(guī)范要求。
1.2.2砂漿:現(xiàn)場攪拌砂漿。
(1)采用水泥砂漿。
(2)施工前按設計文件的要求并將自拌砂漿的進場材料等有關資料納入工程技術檔案資料中。
1.2.3其它材料:拉結筋、預埋件等應滿足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
1.3機具準備
鏟、靠尺、手推車、刮尺、鐵水平尺、卷尺、線墜、小白線等。
2、施工方法
2.1施工前準備
2.1.1材料:輕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塊砌筑時、其產(chǎn)品齡期應超過28天。磚在運輸、裝卸過程中,嚴禁傾倒和拋擲。經(jīng)驗收的磚,應分類堆放整齊,堆置高度不超過2m,堆垛上應設有標志,堆垛間應留有通道。嚴禁使用破損的砌塊,不得使用被雨水淋濕的砌塊。并應防止砌塊被油污等污染。
2.1.2砌筑前經(jīng)結構墻上彈好1000mm標高的水平線,在相應部位彈好墻身邊線、門窗洞口線,在結構墻柱上彈好砌筑墻的邊線。
2.1.3遇有穿墻管線,應預先核實其位置、尺寸,以預留為主,減少事后剔鑿,損害墻體。
2.1.4砌墻的前一天應將砌塊墻與結構墻相連接的部位灑水濕潤,保證砌體粘接牢固。砌筑墻體時,應向砌筑面適量澆水。
2.2施工工藝流程
墻體放線???→?砌塊排列?→?鋪砂漿?→?砌塊就位→?校正
砌塊澆水???→?砂漿鑲磚?→?豎縫灌砂漿?→?勾縫
2.3砌塊施工方法
2.3.1基層處理:將要砌墻的根部位的混凝土或磚表面清掃干凈,用砂漿找平,拉線,用水平尺檢查其平整度,當最下一皮的水平灰縫厚度大于20mm時,應用細石混凝土找平。
2.3.2排磚撂底:砌筑砌塊墻前先在墻根部清理干凈、整潔,無浮土。根據(jù)彈好的門窗洞口位置線,認真核對墻尺寸,其長度是否符合排磚模數(shù),如不合模數(shù)時,尺寸較小時采用調(diào)整灰縫的方法。
2.3.3組砌方法:砌塊砌體采用全順法。
(1)砌磚,砌筑前應先根據(jù)墻長進行排磚,不夠整塊時可以用分頭塊或鋸成需要的尺寸,但不得小于200mm。
(2)應選擇棱角整齊,無彎曲、裂紋,規(guī)格一致的砌塊。
(3)每皮砌塊應使其底面朝上砌筑。
(4)砌筑時滿鋪滿擠,上下錯縫,搭接長度不宜小于砌塊長度的1/3,轉(zhuǎn)角處相互咬砌搭接。
(5)砌磚采用一鏟灰、一塊磚、一擠揉的“三一”磚砌法,砌磚時磚要放平。
(6)砌塊應對孔錯縫搭砌,個別情況下無法對孔砌筑時,允許錯孔砌筑,但搭接長度不應小于90mm。
(7)在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應及時糾正。
2.3.5掛線:采用外手掛線,可照顧墻體兩面平整,為下道工序控制抹灰厚度奠定基礎。
2.3.6砌體的灰縫厚度和寬度應正確。紅機磚砌體砂漿灰縫應為8-12mm,輕集料砌體砂漿灰縫應為2-3mm。水平灰縫應平直,砂漿飽滿,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及紅機磚按凈面積計算的砂漿飽滿度不應低于80%。豎向灰縫應采用加漿方法,使其砂漿飽滿,嚴禁用水沖漿灌縫,不得出現(xiàn)瞎縫、透明縫。豎縫的砂漿飽滿度不應低于80%。砌塊端頭與墻、柱接縫處各涂刮5mm厚度的砂漿粘接,擠緊塞實,將擠出的砂漿刮平。
2.3.7墻體轉(zhuǎn)角處及交接處應同時砌起,如不能同時砌起時,應留置斜槎,斜槎的長度應等于或大于斜槎高度。
2.3.8填充墻砌至接近梁、板底時,應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墻砌筑完并至少間隔7天,砂漿應飽滿。
2.3.9拉結筋設置
(1)按建筑施工圖中位置,沿墻高每隔500mm(二皮砌塊高度)一道。
(2)內(nèi)設2φ6沿墻全長的通長鋼筋,理平順直置于砌體水平灰縫內(nèi)。
2.4構造柱的設置
2.4.1設置部位:
當墻長超過2倍的層高或墻長超過5m時,沿墻長度方向每隔5m或在墻體中部設置構造柱,截面詳見“構造柱馬牙槎設置詳圖”,配筋為4φ12;?φ6@200。采用植筋,植筋長度應將鉆孔清理干凈,其長度必須滿足規(guī)范搭接要求。構造柱采用C25砼澆筑。另在墻體轉(zhuǎn)角處、砌體丁字接關處、通窗或連窗的兩側(cè)均需設置構造柱。砌筑轉(zhuǎn)墻體與加氣混凝土砌塊墻體的交接部位采用構造柱連接。

在構造柱連接處墻體必須砌成馬牙槎,馬牙槎間距300mm或240mm,先退后進,同時,應沿墻高方向每隔500mm或600mm設置2φ6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內(nèi)不小于1m或伸至洞口邊。如下圖所示:

2.5圈梁的設置
當240厚墻高度超過4m(120厚墻超過3m)時,在墻高度方向中部或門洞頂部設置一道圈梁,截面為墻寬*200mm,配筋為2Φ12;Φ6@200。圈梁端部鋼筋錨入構造柱或植入混凝土墻柱內(nèi)。

2.6過梁的設置
墻高小于5米時在門窗洞口上部設置過梁,門過梁錨入墻體長度每邊不小于300mm,其截面及配筋選用見下圖:
2.6混凝土條帶的設置
2.6.1不砌到梁、板底的填充墻,在墻體板高處及墻頂設與柱連接并沿墻貫通的鋼筋混凝土條帶,現(xiàn)澆帶高100mm。
3.質(zhì)量要求:
3.1主控項目
3.1.1磚及砌塊的品種、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3.1.2砂漿品種、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同品種、同強度等級砂漿各組試塊抗壓強度平均值不小于設計強度值,任一組試塊的強度最低值不小于設計強度的75%。
3.1.3砌塊灰縫尺寸應滿足要求,并做到橫平豎直、深淺一致、搭接平順、光滑密實。不得有瞎縫、假縫、透明縫。墻體無裂縫、無滲漏。
3.1.4構造柱、過梁等均應符合設計要求和規(guī)范、標準規(guī)定。
3.1.5墻體預留洞口、暗埋管線的做法和質(zhì)量應符合設計要求,嚴禁隨意剔鑿墻體和預留溝槽。
3.1.6填充墻砌體拉結筋的砌筑層、位置和置于灰縫中的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豎向位置偏差應符合規(guī)范規(guī)定。
3.2一般項目
3.2.1填充墻砌體一般尺寸的允許偏差應符合下表:
項次 |
項目 |
允許偏差(mm) |
檢?驗?方?法 |
1 |
軸線位置偏移 |
10 |
用尺檢查 |
2 |
垂直度 |
小于或等于3m |
5 |
用2m托線板或吊線和尺檢查 |
大于3m |
10 |
3 |
表面平整度 |
8 |
用2m靠尺和楔型塞尺檢查 |
4 |
門窗洞口高、寬(后塞口) |
±5 |
用尺檢查 |
5 |
外墻上下窗口偏移 |
20 |
用經(jīng)緯儀或吊線檢查。 |
注:對表中1、2項,在檢驗批標準間中隨機抽查10%,但不應小于3間,大面積房間和樓道按兩個軸線或每10延長米按標準間計數(shù),每間檢驗不應小于3處。對表中3、4項,在檢驗批中抽檢10%,且不應少于5處。
3.2.2填充墻砌體的砂漿飽滿度及檢驗方法應符合下表規(guī)定:
砌體分類 |
灰縫 |
飽滿度及要求 |
檢驗方法 |
空心磚砌體 |
水平 |
380% |
采用百格網(wǎng)檢查塊材底面砂漿的粘結痕跡面積 |
垂直 |
填滿砂漿,不得有透明縫、瞎縫、假縫 |